處在傳統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十來載,總共遇到2次比較大的衝擊,一次是08年,一次是2017,08年次貸危機是眾所周知的困難期,不是市場本身有多壞,是業內人士被這層危機籠罩對未來產生了不太好的預期,所以導致心理壓力非常大。實際熬過了08年之後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壞,人總是這樣把自己把控不了的事情會預期得非常嚴重,當實際沒那麼壞的時候反而還有點小開心,這次的危機是同行業的朋友同事普通在談論的一個問題,怎麼總是在忙碌然後沒利潤了呢?艙位爆倉競爭激烈,都是怎麼在生存,又來一次洗牌?我覺得高利潤時代終歸是偶然,各種電商平台出現之後單位時間內誰的效率高,付出多誰就有蛋糕吃,人真的是要思變為什麼現在傳統集裝箱的利潤不如一個小小的快遞,在全名創業的狀態下那些能出櫃子的工廠,或者貿易公司都算是比較大的企業,手中掌控的資源自然不少,在貨比3家的傳統之下怎麼可能會讓你有較高的利潤,最多不能超過一個泥瓦工的工資了。個人覺得我們這個行業還是很火爆,方向要隨着大勢變化而變,總是一成不變很難有出路。